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公司减少资本的若干法律问题/刘乃晗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6:52:15  浏览:92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司减少资本的若干法律问题
刘乃晗

内容提要:减少资本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公司减资的类型和适用的场合各异。为保护债权人利益,公司减资应先弥补亏损和公积金的不足,减少的资本在弥补亏损、补足公积金后的剩余部分方可向股东返还,在对债务进行清偿或提供担保前禁止向股东返还资本;为保护股东利益,有限责任公司不等比例减资应经全体股东同意,股份有限公司减资应按股份回购的程序进行。
关键词:减资、债权人、股东、保护

公司减少资本根据其经济目的可分为实质上减少资本和形式上减少资本两种。前者是指法律上有减少资本,同时实质上有引起公司财产减少的后果,后者是指法律上虽有减少资本的形式,然而实质上未引起公司财产的减少。(1)这两种减资方式发生在不同的场合下。实质上减少资本发生于下列情况: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发生变化,使公司资本过剩,这时再维持过量的资本,势必造成公司资本的凝滞,不利于公司资本的使用效益,适当减少公司资本会使各方受益。形式上减少资本的场合是:公司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致使公司资本与实有资产严重不符时,如果再维持实际虚无的资本,不仅于公司债权人利益无益,反而有害,股东也因公司亏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为了使公司资本与资产基本相当,需要减资。(2)
上述观点是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我认为并未涵盖减资的各种情况,依据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目的,可以将减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付还资本型减资;2、弥补亏损型减资;3、免缴出资型减资;4、混合型减资。付还资本型减资是为了发还股东的部分出资或股款,主要适用于公司资金过剩的情况;弥补亏损型减资主要是为了达到弥补亏损或损失之目的,适用于公司经营亏损或遭受损失的情况(3);免缴出资型减资可以免除股东欠缴的部分资本,在实行授权资本制或折衷授权资本制的公司制度中常用,我国实行法定资本制,公司设立登记时公司资本必须全部缴清,因此,此类型减资在通常情况下不适用于我国,但也并非绝对不能适用,实践中股东出资不实或出资不到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可以比照适用该类型减资;混合型减资是指股东出资的付还和弥补亏损两种目的并存的减资方式,适用于公司资本规模过大又同时发生经营亏损的情况。为了进一步解释混合型减资,试举一例:假设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经营发生亏损,亏损额200万元,则净资产为800万元,现股东会决定减资500万元,则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如果返还股东500万元注册资本的话(即采用返还资本型减资),公司的净资产将变为300万元;如果先弥补亏损然后再返还资本(即采用混合型减资),净资产是500万元,而公司只能返还股东300万元资本。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涉及两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是对债权人的保护问题,二是对公司股东权利的保护问题。公司资产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基础(4),公司减资,一般会导致公司资产的减少,削弱公司承担责任的基础,因此,在法律上,公司减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必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另外,由于公司减资涉及到股东权利的处分,必然引申出股东权利的保护问题。
一、关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几个问题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制度,在公司制度中贯彻“资本三原则”:资本不变原则、资本充实原则和资本维持原则,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使法律允许减资,也设置了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包括减资的财务界限、股东会决议的方式、通知和公告程序、债务的处理或担保、注册登记程序以及向股东返还资本的条件等。
首先,关于公司向股东返还资本的财务界限。根据上文的论述,减资有向股东返还资本之别,不向股东返还资本的减资对债权人的利益没有损害,因此,除弥补亏损型减资外,其他类型的减资都不可避免地对债权人产生影响。从前文论述可以看出,无论公司盈亏,均可减少注册资本。如果减资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弥补公司亏损或损失,则禁止向股东返还资本。比如,在德国股份公司法中,为了平衡跌价、弥补其它损失或者将款项划入资本储备金中而进行的减资,从削减资本中所得到的款项,不得用于对股东的支付款,也不得用于免除股东支付投资款的义务。(5)用减少的资本来弥补亏损实际是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科目进行调整,(6)所有者权益并没有减少,公司的资产在量上也没有减少。在混合型减资中设立向股东返还资本的财务界限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设立这样的界限,即容许返还资本型减资,会导致减资后公司的净资产过少,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资本限额,有违资本维持原则。比如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公司累积亏损60万元,净资产为40万元,现股东决定减资50万元,假设采用返还资本型减资,则偿还债务后股东可以收回的资本是40万元,当公司向股东支付40万元后,公司净资产为零;假定采用混合型减资,但对弥补亏损的数额不做限制。股东用其中5万元来弥补亏损,偿还债务后股东可以收回的资本是35万元,那么当公司向股东支付35万元后,公司的实际净资产变为5万元,而实际公司登记的注册资本却是50万元。出现公司注册资本与净资产相差悬殊的问题在于法律没有对在何种财务状况下可以向股东返还资本做出规定,或者换句话说,法律对公司减资时向股东返还资本没有设定一个财务上的前提条件。从上例分析可以看出,减资后公司资本的信用大打折扣,在减资前成立的债权虽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清偿(假定所有债权人都得到有效的通知),但在减资后成立的债权却未必能得到有效清偿。
公司在亏损的情况下减资可否向股东返还资本,学术界多持否定的观点。我认为,如果公司减资时仅有少量的亏损但同时净资产又很庞大,禁止向股东返还资本与减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功能背道而驰,不符合减资制度的立法本意。日本商法典及日本有限公司法规定,减少资本时,下列各项规定金额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应当减少的资本额:1、向股东进行返还的情形,应当返还的金额;2、进行股份消除的情形,应当消除的股份的种类及数量、消除方法及应当消除的金额;3、弥补亏损的情形,应当弥补的金额。(7)可见,在日本法中,公司用减少的资本弥补亏损与向股东返还资本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认为,在公司亏损的场合下减资不应一概禁止向股东返还资本,而是应适当地进行限制,比如:减少的资本在弥补亏损及补足公积金后方可向股东支付,在股东出资不到位的情况下,只有减少的资本在弥补亏损后方可免除股东的缴付剩余出资的义务。只有在下列情况下的减资方可禁止向股东返还资本,同时不能免除股东缴付剩余出资的义务:1、为使注册资本与净资产保持一致而进行的减资,此种情形实际是将减少的资本全部用于弥补亏损;2、为弥补公积金、储备金的不足而进行的减资,这相当于将减少的资本用于公积金或储备金的缺额。比如在上例中,为了使注册资本与净资产保持一致,应当减资60万元,并以此数额全部弥补亏损,对股东不返还资本,则减资后,注册资本为40万元,净资产也为40万元;再进一步,假定将公积金或储备金(假定公积金、储备金为10万元)也一并弥补,则需减少的资本为70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弥补亏损,那么减资后注册资金为30万元,公积金为10万元,净资产为40万元。
其次,关于公司向股东返还资本的时间界限。公司在清偿债务或对债权人提供有效的担保之前,必须禁止向股东支付资本。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在削减基本资本的基础之上给股东的支付款,只有在登记公告发布之日起六个月后,并且已经给及时申报的债权人提供了补偿或保证金之后,才能进行。同样,免除股东支付投资款的义务,不得在上述提到的时刻之前生效,也不得在给已经及时申报的债权人提供补偿或保证金之前生效。(8)欧盟公司法指令第2号规定,在减少公司实际认购资本的情形下,至少在公司减资决议公告之日前产生请求权的债权人,至少有权就其在决议公告之日尚未届满履行期限的债权获得担保。除非债权人已获清偿、或者法院对其申请不予支持,成员国法律至少还应当规定,公司的减资行为应当归于无效,或者公司不得向股东分配任何股利。(9)这是债权对公司资产的请求优先于股权的必然结果。如果股东在公司清偿债务或对债务提供担保之前接受返还,无论股东是否知情,均属无效法律行为,公司可以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如果因公司在此之前向股东返还资本而导致公司不能清偿债务,债权人可以向接受返还的股东行使代位权。
关于减资的程序,各国公司法普遍规定了通知和公告程序。债权人可在限定的时间内表达对减资的意见,如果债权人不同意减资,则公司应对提出异议的债权人清偿或对其提供担保。但这样的程序并不能避免债权人与公司之间因减资问题而发生争议。减资的争议可能由于以下问题而产生:一是未得到表达意见的通知且未知悉减资公告内容的债权人,在申报期过后知悉减资决议的或减资决议登记后知悉减资决议的;二是表达反对意见的债权人意见未被接受且未受清偿或未被提供担保;三是有权提出异议的债权人其债权尚未到期或债权于减资决议公告之后成立。第一个问题涉及公告的方式和公告后办理减资登记的时间,对此有两种做法,日本法对公告的方式作出限制,要求必须在政府公告上刊登;德国法对公告后的登记时间作出限制,按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规定,自第三次在公开报纸上向债权人发出催告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向商业登记所申请登记减资决议。在申报期过后减资决议登记前要求清偿债务或要求提供债务担保的债权人,公司对其债务必须予以清偿或提供担保,减资公告载明的期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为这只是公司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如果赋予其效力,则公司即可凭单方面的决定使债权人的债权处于不利地位。债权人在减资决议经过合法程序登记后知悉减资决议内容的,不再享有对减资前的公司资本的请求权,不得要求股东返还资本,这是因为减资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程序必须有时间界限,否则必然使社会的财产秩序处于不稳定状态,况且公告及登记行为本身是一种公示行为,除非公告及登记行为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否则推定通知全体债权人。要求清偿债务的债权人既包括债权已届清偿期的债权人,也包括债权尚未到期的债权人,未到期债权人有权要求清偿债务的权利依据是:公司资本具有公信力,债权人是基于原有资本的信用与债务人进行交易的,如果公司有权对该类债务不予清偿,则公司可轻松地利用减资来逃避债务,至于债权是否到期的时间界限则以减资决议的登记为宜。在减资决议公告后产生而在减资决议登记后到期的债权人不得要求公司提前偿还债务或要求公司提供担保,这是由减资决议公告所具有的推定通知的效力所决定的。
债权人与公司之间因债务的清偿或担保问题发生争议的,从债权先于股权优先受偿的原则出发,公司应当停止减资,先处理争议。当债权人与公司之间不能就减资问题达成一致时,有两种处理模式:第一种以法国为代表,法国商事公司法第63条规定,债权人可在法令规定的期限内,对减少资本提出异议。法院可裁定驳回异议,或责令偿还债务,或者,如公司提供担保,且所提供的担保被认定足够时,责令设定担保,在提出异议期间,不得开始减少资本的活动,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16条也有类似的规定;(10)第二种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法上有减资无效之诉,不同意减少资本的债权人可以提起该诉讼。(11)关于减资争议的处理,法国法采取的是事前防范机制,日本法则是事后补救,显然,就保护债权人而言,法国模式更佳。债权人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要求提供担保的权利于弥补亏损型减资是一个例外,因弥补亏损型减资并未有公司资产的现实减少,但要求公司在公告中应明确减资的类型和目的。
二、关于股东利益保护的几个问题
减资按股东减少的出资比例是否相同,有等比例减资和不等比例减资两种类型。等比例减资是指公司减资后各股东的出资或股份比例保持不变的减资方式,比如公司原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甲、乙、丙三股东出资额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相应的出资比例为50%、30%、20%,现资本减少至50万元,按同比例减资,则减资后股东的出资额分别为25万元、15万元、10万元。同比例减资后,各股东的股权仍然存在。不同比例减资是指减资后,各股东的出资或股份比例发生变化的减资方式,包括全部股东都减少出资仅个别股东多减或少减出资,或者只有部分股东减少出资甚至出资额减为零而其他股东出资额不变的情形。按不等比例减资,可能出现个别股东的股权消灭的情况。假定在上例中采不等比例减资,股东甲减资30万元,股东丙减资20万元,股东乙不减资,则减资后,股东丙不再是公司股东,甲、乙出资比例分别为40%和60%。
在公司盈利时,股东都希望自己的股份多一些,因此在减资时希望自己的股份少减一些,以此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而在公司亏损的场合,每个股东都希望自己的股份多减一些,这样公司退回的资本也就多一些,从而减小投资亏损;同时,由于股东的表决权是按照出资或股份的比例行使,不等比例减资直接影响到股东表决权的比例,有些股东处于控制公司表决权的目的,希望其他股东多减一些出资。因此,减资的比例是否相同直接关系到股东的切身利益。有学者认为,为保护弱小股东的利益,各股东减资比例应该一致,不论股东大小,其股份比例都应按同一比例减少;减资的结果应该平等,即减资不应影响到公司的股本结构,每个股东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重不应发生变化。(12)这种观点没有看到公司在赢利和亏损情况下股东减资的意愿有所不同,在公司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个别股东愿意多减出资或股份甚至退出公司并且其他股东也同意;或者,在公司赢利的情况下,个别股东愿意退出公司或少减出资且其他股东同意,如果仍坚持等比例减资其实是对股东处分权的妨害,也是对股东意思自治原则的违反。公司是依据章程设立的,章程则是股东因合意而达成的契约。经全体股东协商一致而导致股权比例发生变化正是股东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尽管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不记载除发起人以外的股东名称及持股比例,但全体股东合意而为的行为仍是意思自治的体现,只不过因股东人数众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很小,特别在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但在股东人数较少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达成一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公司减资时不得损害股东的平等权。明确规定减资不得违反股东平等原则的有法国商事公司法。法国商事公司法第62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减资的原则:减少资本,股东大会可按修改章程所要求的条件审议批准,在任何情况下,减少资本不得侵犯股东平等原则。该法第215条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减资应遵循的原则:减少资本由特别股东大会批准或作出决定,特别股东大会可授予董事会或经理室以完成减少资本的一切权利,在任何情况下,减少资本不得损害股东的平等地位。(13)日本商法典第375条第2款规定,向股东进行返还的金额,按各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量进行,但就公司持有的自己股份,不得进行同项的返还。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8条也有同样的规定。(14)日本法的上述规定实际上是从接受返还的角度体现了股东的平等权。
按出资比例或股份比例行使权利是股东平等权的基本表现,股权是按份额行使的财产权,任何未经股东同意而改变股权比例的行为都是对股东财产权的侵害。股东平等权反映在减资中,要求每一股出资应减少的数额相等;在返还资本的场合,每一股出资应返回的资本相同,在免除缴付出资义务的场合,每一股应免除的出资额也相等。在不等比例减资时,不同的股东所持每一股份之间减少的出资或免除的出资义务是不相等的。这里仍以前述不等比例减资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设每1万元为一份出资,那么股东丙拥有20份出资,每份出资减少的数额是1万元,甲拥有50份出资,每份出资减少的数额是0.6万元,乙每份出资减少的数额是零。不等比例减资涉及股东权利的处分,应符合自愿的原则,除非股东自愿放弃其部分或全部股权,否则股东大会不得做出要求股东超过其股权比例多减或少减资本的决议。关于减资决议的方式,各国公司法普遍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通过,股份有限公司则由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或普通决议通过。特别决议一般要求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或四分之三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但不能认为股东大会满足这种表决权比例的决议一定是合法的,合法与否还应从是否侵害股东利益的角度进行考察。资本多数决原则决不允许滥用,更不允许以此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如果是等比例的减资,因股东所持股权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认为是侵害股东利益,但如果是不等比例减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由全体股东同意,表决时弃权的或没有参加股东会议的股东不能视为同意,股份有限公司应按股份回购的相关程序进行,给予全体股东以平等的被收购机会。
三、公司减少资本与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指公司通过一定的途径购回已发行在外股份的行为。尽管股东在公司成立后不能撤回投资是公司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但为调节资本构造、安定股市行情、防卫敌对性企业收购等目的,各国无不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容许公司回购自己股份。(15)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会导致公司资产的减少。如果公司使用资本回购自己的股份,则与减资无异,如果公司动用未分配利润或公积金回购自己的股份,虽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额等量减少,但资本额没有变化,与减资有根本区别。公司回购股份和减少资本都面临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平等权的问题。公司减资在股份有限公司可采取股份回购的方式为之,在此情形下,股份回购是实现减资的一种手段。
公司股份回购与减少资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两者在制度价值、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二者的区别在于:1、适用的对象不同,股份回购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而减资既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也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2、目的不同,公司股份回购一般是为了稳定股价、实现员工持股、买进反对股东的股份、防止敌意收购等特定事由,而减资则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或使资产与资本基本相符,因此在股份回购时股东必定取得公司资金,而在减资时,股东却未必取得公司资金;3、数量上的限制不同,大陆法系对公司回购股份的数量有限制,一般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的百分之十,而对公司减少的资本数额,一般只要求减少后的资本达到最低注册资本即可;4、资金来源不同,为不损害资本维持原则,保障公司债权人权益,各国对公司买回自己股份的资金来源,均设有限制,基本上都将公司取得自己股份之资金来源,限制在可分配盈余,而减资的资金则来源于公司资本;5、保护股东平等权的方法不同,公司经股东大会许可取得自己股份,及让与自己股份时,各国均大致规定应于不违反股东平等原则之下为之。如上市股票,应在证券交易所进行;非上市股票,公司对所有的股东提出收买的意思,而以一定比率收买时,也应符合股东平等原则,而对于减资如何保护股东平等权,则多数都没有规定。
四、对我国公司减资制度的评析
我国的公司减资制度见于《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另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以下简称《实行细则》)、《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也有相关的规定。其中,《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适用于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如果采用公司制,则其减资应适用《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减资的程序做了原则规定,侧重点在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对股东权益特别是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没有涉及,即使对于债权人的保护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一,应明确减资的类型和适用的场合。对在亏损情况下减资的,应明确减少的资本必须首先用于弥补亏损和补足公积金,剩余的部分方可向股东返还。同时禁止在偿还债务之前向股东支付资本。《实行细则》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实有资金比原注册资金数额增加或者减少超过20%时,应持资金信用证明或者验资证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使企业法人的净资产与注册资本基本保持一致,不能认为是对公司弥补亏损型减资适用场合的规定。
第二,对公告的方式进行适当限制,以使债权人得到适当的通知。通知债权人是便于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公司借减资逃避债务。对已知的债权人应直接通知,对未知的债权人应公告通知。为便于债权人获知公司决定减资的股东(大)会决议,公告的方式应统一。
第三,设立减资争议的处理程序。如果债权人与公司间就减资问题发生争议,公司应中止减资程序,待争议处理完毕后继续进行。减资争议的处理机关,应当是法院。
第四,应明确有限责任公司不等比例减资应由股东全体同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办理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3第12号)规定,经股东会作出决议,公司部分股东减少其出资的,公司申请减少注册资本,登记机关应予以办理变更登记。这一意见实际肯定了公司可以不等比例减资,但未说明是否应经全体股东同意,为保护股东利益起见,应理解为全体股东同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龙文:《股份有限公司法实务研究》,台湾汉林出版社1976年版,第224页。
(2)徐燕:《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3)除弥补亏损外,公司减资还可用于弥补公积金或储备金的不足。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230条、第231条。
(4)传统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资本是公司承担债务的基础,这是不正确的,公司资产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公司是以其全部资产包括负债资产来承担责任的。参见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载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5期。在本文中,资本的信用与资产的信用涵义是一致的。
(5)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229条、第230条。
(6)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是实收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之和。
(7)吴建斌主编《日本公司法规范》第190页、第301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8)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225条。
(9)刘俊海译《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0页。
(10)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第112页、113页、第178页、第179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1)吴建斌前引书第191、第302页。
(12)高旭军:《论我国公司立法中的减资问题》,载《南开学报》1992年第4期,转引自高尔森选编《南开国际经济法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金邦贵前引书第112页、第178页。
(14)吴建斌前引书,第190页、第302页。
(15)柯菊:《禁止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缓和论之研究》,《台大法学论丛》第24卷第2 期。转引自马俊驹、林晓镍《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载《法学》2000年第11期。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各有关方面都应当依照《条例》规范自身的行为,并积极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条件。

第二章 企业经营权
第三条 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
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自主作出生产经营决策,自主确定生产经营产品、品种、数量和为社会提供服务。
放开企业生产经营范围。除法律和国务院有特殊规定的产品、商品外,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不再限制企业生产经营范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跨行业、跨区域调整生产经营范围,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企业报告后十日内予以办理

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计划部门管理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由自治区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区计委)编制产品目录,目录以外的其他产品全部放开。
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企业,必须按合同组织生产,保证按质、按量、按期交货。
企业生产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计划下达部门应当保证能源、主要物资和运输条件。不能保证能源、主要物资供应和运输条件的,计划下达部门应及时调整指令性计划,不予调整的,企业可以不执行。
自治区下达指令性计划的部门是区计委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其他任何部门无权向企业下达或追加指令性计划。
第四条 企业产品、劳务定价权。
取消产品的指导价格,停止执行按产品的利润率控制出厂价格的规定。属于由国务院物价部门和自治区物价部门管理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工业产品,由自治区物价部门编制下发价格管理目录。目录以外的产品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
企业对外加工、维修、技术协作、信息服务等劳务,由企业自主定价。
法律、法规对产品、劳务定价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第五条 企业产品销售权。
企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以外的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主确定销售渠道、销售对象和销售方式。
企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产品,要在计划部门的安排下,供需双方签订合同,需方企业或政府指定单位要按合同收购。需方不履行合同的,企业有权停止生产,或要求由区计划部门协调解决,也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已生产的产品可以自行销售,难以自行销售或自行销售造成的差价损
失,由需方承担,给予补偿。补偿不足部分,属国家订货合同部分由财政部门一次性补足。
第六条 企业物资采购权。
对指令性计划供应的物资、能源,下达计划的部门必须将计划指标直接分配给企业,企业有权要求与生产企业或者其他供货方签订合同。供货单位必须按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时间、价格等组织供货。除企业要求外,任何部门都不能指定物资供销公司代购、代销,否则,企业由此增
支的一切费用全部由供销公司和有关部门退补。
企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以外产品所需的物资,可以在市场自主选择供货单位、供货数量、供货形式,自主进行物资调剂和串换。任何部门不得干预,不得垄断,不得为企业指定供货单位和供货渠道。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设立对外经营的物资代销公司或商业性公司。企业现有物资代销部门经营范围仅限于供应本企业所需原材料的,可以办理变更登记,面向社会经营。
第七条 企业进出口权。
企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择外贸企业收购或委托代理出口。企业有权直接参与对外商的谈判,外贸企业不得封锁。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委托外贸企业进口自用的设备和物资。自治区经委、计委和经贸部门接到企业报告后,要在十日内办理有关手续。
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享有与外贸部门同等的待遇。国家下达给我区的进出口计划、配额、许可证等,直接分配给企业,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干预和截留。外贸部门应定期公布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和退税额度,并按照企业产品净创汇以及换汇成本等指标,采用招标办法确定。
对不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但年出口供货额达到五十万美元以上,二至三年内可达到一百万美元的企业,可由自治区申报国家有关部门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扩大自营进出口产品的经营范围,区经贸部门接到企业报告后,在七日内按规定上报审批。
银川市属企业业务人员出入境手续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审批;自治区及其他行署、市、县属企业由自治区外事部门审批。企业有权根据进出口业务需要,确定本企业经常出境人员名额,实行一次性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外事、经贸等部门,办理出境手续一般不得超过十日。
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使用留成外汇和进行外汇调剂。经贸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在分配企业留成外汇时,应当将企业留成外汇直接分配到出口企业,汇入企业留成外汇账户。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平调和截留企业的留成外汇和有偿上交外汇后返还的人民币。企业根据国家外汇
管理的有关规定,可以在国外承揽工程,进行技术合作,或者提供其他劳务。企业可以根据开展对外业务的实际需要,自主使用自有外汇安排业务人员出境。
第八条 企业投资决策权。
扩大企业投资范围。符合产业政策及行业规划的企业投资,其投资手段、投资对象、投资方式不受限制。企业有权以留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及非专利技术等向国内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可以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可以通过联营、组建集团等办法进行
投资,经过批准可以向境外投资,在境外开办企业。
扩大企业投资权限,改变限额管理办法。企业以留用资金和采取企业间融资、内部集资等形式自行筹措资金,进行生产性建设,能够自行解决建设和生产条件的,可以自主立项开工;总投资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基建项目报区计委备案,技改项目报区经委备案;总投资在五百万以下的项目
,自治区属企业报主管部门备案,行署、市、县属企业报同级计委或经委备案。如企业申请,各级计委和经委可根据登记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证明,出具认可企业自行立项的文件。银行、投资公司、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部门应当认可企
业自行立项的文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企业用税后留利从事职工住宅和必要的生活福利设施建设,可自主立项。
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从事生产性基建、技改项目,能自行解决和生产条件,经银行审批同意贷款的,可以自主立项开工;企业不能自行解决建设和生产条件的,需要政府投资或者银行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的,按自治区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
矿山维简工程项目由企业自主立项、开工。
企业的留用资金指企业上缴税利后留给企业使用的资金、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转让后按规定留给企业的资金、企业外汇留成、国内外单位和个人赠送、奖励给企业的资金以及其他规定留给企业的资金。
企业自行筹措的资金指企业之间的融通资金、企业内部职工自愿集资的资金。
企业自行解决建设和生产条件指企业建设和生产必需的土地、供水、供电、供热、生产原料等不需要新增的或需要新增但由企业自行向有关部门申请,并依法得到解决的。
企业扩大积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税后留利进行生产性建设或补充流动资金的,税务部门应当按规定半年内退还企业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款的40% 企业根据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可以自行确定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的比例;企业按国家或自治区规定可以自行选择折旧办法
和提高折旧幅度,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免缴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企业因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而影响实现利润指标和挂钩工资的,增提部分可视同实现利润。
简化项目投资审批手续。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在接到企业报告后,属本部门权限范围的,七日内予以批复,逾期不批的,企业可视同批准。超出本部门权限范围的,必须在七日内向上一级部门报告。
第九条 企业留用资金支配权。
企业在保证实现财产保值、增殖的前提下,自主确定税后留利中各项基金的使用比例和用途,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企业财产保值率为100%,财产增殖率:承包企业按承包合同核定的资产增殖率,没有实行承包的,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办法执行。
企业各项生产性专用基金可以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合并使用。企业更新改造基金、折旧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及后备基金等各项生产性基金,均可用于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或其他生产性投资,也可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
任何部门不得无偿或违背企业意愿,硬性调拨、集中企业留用资金;对完不成上交任务和亏损的企业,不得强令其以折旧费、大修理补交上交利润,或者弥补亏损。
第十条 企业资产处置权。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对一般固定资产,可以自主决定出租、抵押或者有偿转让,对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可以出租,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也可以抵押、有偿转让。企业发生全部资产整体租赁和以资产租赁给外商或非国有单位,以及有偿转让账面价值超过百万元或
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三分之一以上的非整体性资产等按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办理。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或生产性建设投资。
第十一条 企业联营、兼并权。
企业有权按照下列方式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联营:
(一)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通过参股、出资等形式,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二)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约定进行合作经营,承担民事责任;
(三)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订立联营合同,确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联营各方各自独立经营,各自承担民事责任。
企业有权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形式,兼并其他企业,报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企业劳动招工、用工权。
企业招用工人,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企业有权自主确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数量,向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备案。计划、劳动部门不再下达招工指标,取消退休顶替制度及内部招工方式。企业除从农村或外省区招工需按规定报批
外,在自治区城镇范围内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企业确需使用农村劳动力的,报当地劳动部门批准后,自行招工。
城镇居民中解除劳教的人员和刑满释放的人员,除其中保留职工身份者由原企业安置外,其他均按社会待业人员对待,参加社会招工考核合格者,企业应予录用。
同一城镇、同类所有制(国营农、林、牧、渔四场除外)企业之间的固定职工调动,不再经劳动部门和政府授权经济管理部门审批,由企业双方自行输有关手续。同一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固定职工调动,企业间可直接办理调动手续,报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备案。
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选择全员劳动合同制、合同化管理和其他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用工形式。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合同化管理的企业职工,应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招收、调入及分配到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的职工,同企业原职工一样,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
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由企业自主确定。
企业可以将劳动制度改革下岗的富余人员,用于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开办第三产业和劳动服务企业,具体经营形式和范围不限。对富余人员,企业可以在厂内转岗培训或在同行业中同岗培训,提高素质,为其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也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提前退出岗位
休养制度。企业用富余人员兴办经济实体,不核减原企业的工资总额,享受自治区规定的关于劳动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确有困难的,银行应予支持,执行国家基准利率。还贷有困难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给予减免所得税照顾。减免税款专项用于归还贷款。
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和辞退、开除职工;职工有权依法解除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辞职。对企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和开除的职工,待业保险机构要提供待业保险金,劳动部门要提供转业培训和再就业的机会,对其中属于集体户口的人员,公安、
粮食部门应当准予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手续,城镇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接收。职工对企业所做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决定不服,有权依法提出申诉。
第十三条 企业人事管理权。
企业的厂长(经理)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提名、考察,征求企业党组织及职代会意见后任命或聘任,也可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任命;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厂长(经理)和党的书记宜兼则兼,宜分则分;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厂长和
党的书记一般由一人兼任。企业的副厂级行政管理人员,由厂长按照国家规定提请政府主管部门任免,或者经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由厂长任免。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由厂长任免(聘任、解聘)。
企业有权在本企业内部按照公开考核、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打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可以从优秀的工人中选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凡未被聘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安排在工人岗位工作,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
需要自行设置企业内部专业技术职务,制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与办法。企业内部评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只在本企业有效。按国家统一规定评定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职务和待遇由企业自主决定,可以聘用,也可以不聘用。
对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打破地区、城乡、所有制、职级和年龄限制,在国内或国外公开招收聘用。对招聘的人员,各级劳动、人事、公安等部门从简从快办理有关手续。
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完善和落实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任免、聘用和使用的工作程序和民主监督制度。
第十四条 企业工资、奖金分配权。
企业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利税为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的净产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工资总额的提取。
对实行工效挂钩企业新增的效益工资和由财政部门返还企业超承包基数的利润,免征交通能源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企业有权自主使用、分配工资和奖金;自主确定本企业内职工晋级增薪、降级减薪的办法、条件和时间;自主确定奖金的发放办法和幅度。取消对临时工工资标准的有关规定。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未完成上交利润任务的,应当用风险抵押金、工资储备金、税后留用资金补交。
企业根据职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和实际贡献,决定职工个人收入档次。企业可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或其它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职工,企业有权给予特殊奖励。
第十五条 企业内部机构设置。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有权自主确定内部机构的设立、撤销及其人员编制;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和单位提出的设置对口机构、规定人员编制和级别待遇的要求。
改变企业信管理人员套用行政级别的做法。新建企业一律不定级。现有企业已定级的也一律取消。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需要向企业发文或传达的,按企业党组织设置(党委、总支、支部)或企业类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确定发文及传达范围。
第十六条 企业拒绝摊派权。
企业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和单位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不合法的收费、罚款,并可向审计机关检举、揭发,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部门对企业的检举、揭发和诉讼,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除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和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检查项目外,企业有权抵制任何部门和单位的检查、评比、评优、达标、升级、鉴定、考试考核。依法进行检查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当提前五天通知企业。
第十七条 企业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和侵犯。对于非法干预和侵犯企业经营权的行为,企业有权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申报、举报,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章 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
第十八条 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是指企业以国家赋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应承担的责任。
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是承担自负盈亏责任的主体。企业对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处于生产经营的中心地位,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指挥权和用人权,对企业盈亏负有直接经济责任。厂长(经理)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受国家委托行使企业的各项权力,受法律保护。
职工通过依法落实职代会的五项职权对厂长实行民主监督。职工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贡献与企业的盈亏有直接关系;其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企业的盈亏有密切联系,对企业盈亏负有相应经济责任。
第十九条 企业分配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企业必须按规定把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其他工资性收入,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取消工资以外的单项奖。
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后方能实施;企业的工资、奖金分配必须自觉接受劳动、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审核;企业厂长晋升工资应当报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审批。
企业应当每年从新增工资总额中提取10%以上,建立企业工资储备基金,由企业自主使用。工资储备基金累计达到本企业一年工资总额的,不再提取。企业提取的工资储备基金,主要用于以丰补欠,保证职工的稳定收入,保证上交利润任务的完成。
违反本条规定或以弄虚作假、虚增利润、虚盈实亏等手段增发工资、奖金的企业,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有权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职工多得的不当收入,自发现之日起,限期追回。
第二十条 盈利企业厂长(经理)的奖励。
对企业的厂长(经理),经审计机关审核,符合下列条件的,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给予相应奖励,奖金由同级财政部门拨付:
(一)企业连续三年全面完成上交任务和承包指标而且实现利税每年递增率在10%、15%、20%以上,并使国有资产增殖率高于人均收入的一至四倍给予奖励。
(二)没有实行承包但全面或超额完成考核指标,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奖金数额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经委确定。
(三)亏损企业的新任厂长,在规定期限内,实现扭亏增盈目标的,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相应奖励,奖励数额根据扭亏额由同级财政、经委共同确定。
对盈利和扭亏增盈企业的其他厂级领导和职工也应予以奖励,其奖励标准由厂长(经理)根据企业自身工资储备能力自主决定。
第二十一条 亏损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一年的,核减企业工资总额5%以上,停发奖金,不得晋升浮动工资。
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二年,且亏损额继续增加的,除核减企业工资总额的10%以上外,还应根据责任大小,再降低厂长二级工资、其他厂级领导一级半工资和职工一级工资。
对班子不团结,内部管理混乱的企业厂长(经理)和其他厂级领导要及时进行调整,就地免职。职代会也可以随时提出罢免厂长的建议,报企业主管部门批准。
企业为实现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目标或者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由于定价原因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物价部门应当有计划的调整或者放开产品价格,予以解决。不能调整或放开产品价格的,经财政部门审查核准,一次性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补偿,给予补贴、补偿后仍然亏损的,视同经营
性亏损。
按照自负盈亏的原则,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利润弥补;下一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五年内用所得税前利润延续五年未弥补的亏损,用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第二十二条 资产损益考核。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实记录、测算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盘点和审计,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年度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要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建立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考核制度。企业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财务规定,编制年度资产负债和损益财务会计报表,报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转让、报废、毁损发生的净损益,企业库存材料、物资因国家统一调整价格发生的差价以及计提的折旧
等,不再增减资金,直接计入本期损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对不提折旧或以少计成本,挂账不摊等手段,造成利润虚盈实亏的,由财政部门责令企业以留用资金补足;企业的生产性折旧费、大修理费,新产品开发基金以及处置固定资产所得收入,不得用于发放工资、奖金或者增加集体福利。

第四章 企业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
第二十三条 企业可以通过转产、停产整顿、合并、分立、解散、破产等方式进行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
转产属企业行为,由企业自主做出决定。但不得转产国家和自治区禁止生产和淘汰的产品。转产国家和自治区限制发展的产品,应当报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审批。国家、自治区禁止生产的淘汰产品以及限制发展的产品目录,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定期公布。
停产整顿是在法定期限内和不改变企业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暂时中止生产经营活动,整顿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行为。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可以责令企业进行停产整顿。停产整顿期限不超过一年。
被停产整顿的企业,必须制定停产整顿方案。停产整顿方案由企业制定,经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批准后由企业组织实施。
被停产整顿的企业,停发奖金。整顿期在半年以上的,适当降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工资,直到正式恢复生产。企业停产整顿期间,财政部门应准许其暂停上交承包利润;银行应准许其延期支付贷款利息。企业应与财政和有关部门办理承包终止协议,同时签定停产整顿责任状。
合并可以由企业提出,也可以由政府提出。企业提出的合并需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合并方案由企业制订,报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批准;政府决定的合并,合并方案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共同提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合并,由同级经委财
政部门主持进行。合并双方应当通过协商,签订合并协议。
全民所有制企业合并,可以依法采取资产无偿划转的方式进行。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均由合并后的企业承担。
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兼并其他企业。企业被兼并,必须报主管部门批准。
兼并企业接受被兼并企业的产权后,承担被兼并企业的所有债权债务。兼并企业与债权人经协商后,可以订立分期偿还或者减免债务的协议。被兼并企业原拖欠的的税款予以适当减免;拖欠银行的贷款和财政借款,由兼并企业先挂账后处理,银行可酌情停减利息。企业兼并后,被兼并
企业原享受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在原规定的执行其内继续有效,兼并企业在资金和经营方面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适当给予免税照顾。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适当核减兼并企业的承包基数。实行工效挂钩的兼并企业可适当调整挂钩基数、系数。被兼并企业转入第三产业的(包括第三
产业的企业兼并工业企业的),经银行批准,自开业之日起,实行二年停息,三年减半收息,并按自治区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照顾。
企业兼并过程中,允许被兼并企业的职工自由流动。兼并实现后,被兼并企业职工随建制转入兼并企业统一管理,多余人员由兼并企业自行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身份,随兼并企业的性质转变。
企业解散需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被解散的企业应是长期亏损、经停产整顿仍不能扭亏为盈,且无法进行合并、兼并的企业,或者因其他原因必须终止的企业。
企业解散后,原有的债权债务和财产,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由国有资产部门负责处理。被解散企业的原有职工由劳动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安置,职工也可以自谋职业。
凡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达到破产条件的企业,依法实行破产。政府认为企业不能破产的,由政府帮助企业清偿债务,并从资金、税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恢复正常生产的条件。
破产企业的职工由劳动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安置。为安排破产企业职工兴办的独立核算、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经税务部门批准,自开业之日起,可享受劳动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可以通过合并、兼、参股、控股、承包、租赁等形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组建企业集团,须报自治区经委批准,并到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大中型企业可以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

第五章 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十四条 为确保企业财产所有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行使下列职责:
(一)考核企业财产保值、增殖指标,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进行审查和审计监督。每年考核、审计一次。承包期终结进行全面考核、审计。企业财产保值、增殖指标的考核。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的审计监督
,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会同财政、审计机关负责。
(二)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决定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收益的分配方式、比例或者定额。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财政、税务部门负责。
(三)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决定、批准企业生产性建设项目,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由企业 自主决定的投资项目除外。基本建设项目由计委负责,技改项目由经委负责。
(四)决定或批准企业的资产经营形式和企业的设立、合并、分立、终止、拍卖,批准企业的被兼并申请。企业的设立和终止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合并、被兼并、分立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审批;拍卖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破产按《破产法》
有关规定报执行。
(五)依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审批企业财产的报损、冲减、核销及进口的关键设备和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的抵押、有偿转让;组织清算和收缴被 撤消、解散企业的财产,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
(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决定或批准企业厂长的任免(聘任、解聘)和奖惩,由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部门负责。
(七)拟定企业财产管理法规,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负责。
(八)维护企业依法行使经营自主权,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干预,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各级人民政府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
(一)制定、修改和完善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规划、目标和布局,制定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二)充分运用国家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和价格政策,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调控和引导企业行为。
(三)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转产、停产整顿、合并、分立、解散、破产和发展企业集团等形式,引导企业存量资产、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四)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行为。
(五)推动技术进步,开展技术和业务培训,为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生产资料市场。组建和完善钢材、木材、煤炭、机动车、机电设备、闲置设备交易等市场。自治区、行署、市、县、乡(镇)应当组建综合物资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由计委会同物资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二)劳务市场。各行署、市、县(区)应当建立劳务、人才交流市场,承担企业人才交流、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待业人员培训等。由劳动部门组织实施。
(三)金融市场。在扩大和完善资金拆借和短期资金市场的同时,扩大有价证券发行,发展中长期资金市场,建立和培育同业拆借市场、有价证券市场、商业票据贴现市场和外汇市场调剂相互配套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人民银行组织实施。
(四)技术市场。发挥我区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组建技术市场,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课题承包和技术咨询等。由科委和经委组织实施。
(五)信息市场。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加速信息的社会化、商品化。发挥各部门、各地区现有信息网络、人员、设备、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健全信息机构,改善服务手段,建立健全覆盖全自治区、沟通国内外、分工合理、反映灵敏的信息市场体系。由统计部门负责实施。
(六)产权转让市场。为企业固定资产的出租、转让、拍卖、抵押提供服务。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七)发布市场信息,加强市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养老保险金,由企业按政府规定的比例,税前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2%缴纳。逐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物价补偿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从企业效益工资或奖励
、福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按自愿的原则,按期交纳一定数额的养老储蓄金,直至退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企业代为办理。
(二)待业保险。对企业的职工实行待业保险。保险的对象包括:转到社会的待业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职工;企业开除、除名的职工;因生产工作变化,双方同意解除合同的职工。不包括自愿停薪留职和辞职、自谋出路的职工。可以根据待业职工的数量及物价上涨和职工生活承受
能力等情况,适应调整待业保险金提取比例和筹集办法,保证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保险制度。工伤和生育保险暂按自治区有关规定办理。逐步改革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十八条 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和完善与企业有关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安全、住房、供气、供热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各行署、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职业介绍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资产评估和劳动仲裁等社会服务组织和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支持企业将内部运输、医疗、保卫、学校、幼儿园、食堂、房产等设施和其他福利性机构转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由自我服务向开放式服务、社会化服务转变。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机关或者有关上级机关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国家和自治区指令性计划产品目录以外,追加指令性计划,并强令企业执行,或者硬性下达生产指标的;擅自限制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违反国家定货合同的。
(二)在国家管理价格的产品目录外,擅自增加品种和干预、截留企业产品、劳务定价权的;行业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越权定价的。
(三)封锁、限制外地产品销售的;不按合同规定收购企业指令性产品的;对企业生产非指令性计划产品所需物资供应进行干预和垄断的。
(四)限制、截留企业进出口权的;限制企业直接参与对外商谈判的;限制和干预自营进出口企业与其他企业联营、扩大出口的;平调、挪用、挤占企业自主使用的留成外汇的。
(五)侵犯企业投资权的;拖延企业投资审批手续,影响企业生产性建设的;审批企业生产性建设项目投资,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的。
(六)截留或无偿调拨、硬性集中企业留用资金的;硬性规定企业各项生产性资金的比例、用途,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干预企业资产处置权的。
(七)干预或截留企业联营、兼并权的;阻止或强迫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强迫企业合并、兼并、转产、联营造成损失的。
(八)干预或截留企业劳动用工、人事管理权的;硬性规定企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数量的;干预企业依法辞退、开除职工和解除劳动合同的。
(九)未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任免厂长、其他厂级领导或干预厂长行使企业中层行政管理人员任免权的。
(十)干预或截留企业工资、奖金分配权,硬性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形式的;强令企业对职工进行奖励、晋级增薪的。
(十一)干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权,强令企业设置对口机构,规定人员编制和级别待遇的;非法对企业进行检查、评比、评优、达标、升级、鉴定、考试、考核的。
(十二)非法要求企业无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非法向企业收费、集资、罚款的;对拒绝摊派和非法收费、集资、罚款的企业及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十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干预或截留企业经营自主权,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
第三十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分别追究厂长(经理)及其他厂级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给予经济处罚,并依法对企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自治区计委保证企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所需主要物资、能源、运输条件,企业完不成指令性计划的;不履行合同的;长期托欠货款的。
(二)擅自提高国家直接定价的产品价格的。
(三)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导致建设项目不能按期投产的;投产后产品无销路,投资无效益的;资金运用不当,致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的。
(四)擅自处置企业进口的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给企业财产造成损失的。
(五)违犯国家法规和企业规章,擅自开除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处罚职工的;在内部优化组合和竞争上岗中,不按规定和程序接受职工监督的;违反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聘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滥用工资资金分配权的;工资调整分配方案和有关分配制度不提交职工代
表大会审议的;未经企业主管部门批准给厂级管理人员增发工资、奖金的。
(六)违反企业财务制度,以不提或少提折旧,大修理费,挂账不摊,虚报利润等手段,造成企业利润虚增或者虚盈实亏的。
(七)将折旧费、大修理费、新产品开发基金等生产性资金和处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得收入,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和集体福利的。
(八)在企业合并、兼并、参股、联营、解散、停产整顿等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者使用非法手段处置企业财产,造成损失的。
(九)因经营管理不善,致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财产遭受损失或企业破产的。
(十)生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给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
(十一)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经营权,造成企业财产损失或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
第三十一条 阻碍厂长和各级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或者扰乱企业秩序,致使生产、营业、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由企业所在地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接到企业报案后,应当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公安机关拒绝
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职责的,企业可以依法对公安机关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原则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交通运输、邮电、地质勘探、建筑安装、内贸、外贸、物资、农林、水利、科技等行业。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中央企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依照《条例》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发布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内容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经委负责解释,并全同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按本办法制定实施措施。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2月4日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行补助津贴试行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行补助津贴试行办法的通知

吉府发〔2006〕22号


井冈山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吉安市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实行补助津贴的试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五十八次常务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九月三十日




吉安市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实行补助

津贴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广大教师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教,特对我市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实行补助津贴。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补助津贴,是特指市、县两级财政用于补助我市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在编在岗的中小学正式教师的津贴。不包括国家、省、市政策规定的其它津贴。

第三条 发放对象:2006年9月1日以后在农村边远地区的中小学任教的在编在岗的教师。发放范围:原则上可分较边远、边远、最边远三个地区层次范围。具体发放层次范围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第四条 发放标准:补助津贴标准根据以上发放范围分三个档次,原则上定为每人每月50元、100元、150元。每年按12个月发放。具体发放补助津贴标准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第五条 发放原则:按岗位兑现,不在此岗就取消;岗位由各县(市、区)每学期或每学年核定一次。

第六条 资金来源: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各县(市、区)需开设"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专户",资金纳入专户统一管理。市级财政承担补助津贴总资金的20%,县级财政承担补助津贴资金的80%。

第七条 发放办法:由县(市、区)教育、财政、人事部门对发放范围的学校的在编在岗的教师名单进行审核并予以公示,报经县级政府批准后,按统发工资程序办理。县财政部门按每月核定的补助津贴的经费通过银行直接发放到教师个人工资帐户。每年年底,市教育局、财政局对县级财政发放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的到位情况进行核查,然后由市财政部门将市级财政承担的20%部分的补助津贴一次性拨付到县级财政。中途工作变动的教师由县(市、区)教育局提出名单,与财政部门做好调整补助津贴的发放工作。

第八条 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发放和管理情况列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

第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克扣、侵占、挪用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每学期各发放范围的学校将享受补助津贴的教师名单予以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如国家今后对该项津贴出台了新的政策,按新政策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