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转发财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0:03:50  浏览:84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转发财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等


北京市财政局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转发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等
1994年11月18日


各区、县委组织部、财政局、民政局、人事局:
现将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此次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范围包括:现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负责管理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1981年以前接收的,按中办发〔1991〕11号文件规定,改按军队离休干部待遇执行的离休
干部;1981年以前接收的,现由市民政局管理的,执行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标准的退休干部。
二、此次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自1993年10月开始执行。所需经费除1993年10月至12月的补发经费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负责解决外,1994年度及其以后的经费,仍按现行财政体制解决。

附件:财政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民政部 人事部 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94〕财社字第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装警察部队:
军队工资制度改革后,为了解决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的生活待遇,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现将《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994年9月1日

附: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办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随军队工资制度改革调整生活待遇。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实施范围
(一)1981年以来纳入国家安置计划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1981年底前移交政府安置、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关于解决1981年前军队移交政府安置的离休干部待遇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办发〔1991〕11号)规定
,改为军队离休干部待遇的离休干部;
(二)1958年以来移交政府安置、执行军队干部退休生活费标准的退休干部;
(三)移交政府安置的退休志愿兵。
二、增加离休退休费
(一)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按同职级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职务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和基础工资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具体标准见附1。
1988年9月底以前离休退休的执行地方原高教、科研、卫生、工程、文艺等一至六级的专业技术干部,按照附1明确对应的军队干部专业技术等级一至六级,增加离休退休费。
(二)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离休的干部,离休费按离休时基本工资的全额计发。
(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的干部,退休费,职务工资和军衔(级别)工资,军龄20年(含)以下的,按85%计发,军龄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每增加1年增发1%,最高不超过100%;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军龄工资每年1元)全额计发。退休干部中
立功受奖的,在高原、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工作的,1953年12月31日前入伍的,因战、因公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乙级以上残废等级的,患二、三期矽肺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等,需提高退休费比例的,仍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退休的干部,原按基本工资百分比计发的退休费,调整为:军龄工资全额发给,其余部分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比例重新确定。
(四)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退休的志愿兵,比照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的标准增加退休费,具体标准见附1。原按工资百分比计发的退休费,调整为:军龄工资全额计发,伙食费标准计入退休费的部分予以扣除,其余部分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比
例重新确定。
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的志愿兵(士官),退休费,军衔等级工资,按退休干部职务、军衔(级别)工资计发比例和规定执行,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全额计发。
退休志愿兵立功受奖、在艰苦地区工作和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等提高退休费比例的,按退休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驻西藏地区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军龄工资,由现行的每年1元调整为2元。
三、执行军人职业津贴
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执行军人职业津贴,具体标准见附2。
四、现行补助补贴的归并和保留
(一)离休干部原享受的洗理费、书报补助费、副食品价格补贴、肉价补贴、肉蛋菜价格补贴、燃料价格补贴、伙食补助、粮油煤价格补贴、福利补助费,一部分并入离休费,一部分予以保留。副团职以上离休干部的166元补助补贴,并入离休费56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
补贴50元;正营职以下离休干部的164元补助补贴,并入离休费54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
(二)退休干部的各项补助补贴,从这次工资制度改革起,由原来按安置地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调整为按照军队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并入退休费的标准为,副团职以上56元,正营职以下54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
退休干部的补助补贴按统一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后,不再执行安置地政府规定的补助补贴。1993年10月后已享受的予以冲销。
按照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给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生活补助费的通知》(〔1993〕政干字第631号)规定发放的生活补助、福利补助和伙食补贴,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已分别并入退休费和保留的福利补助、伙食补贴中,从1993年
10月起停发,此后已发的予以冲销。
(三)有些地区离休退休干部执行军队规定的补助补贴标准,副团职以上超过166元的部分,正营职以下超过164元的部分,并入离休退休费。
(四)离休退休干部除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并入离休退休费和保留福利补助、伙食补贴的标准外,按照军队有关规定执行的1979年起发放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工资改革增加的生活补贴费,1988年军队干部工资结构调整增加的工资。从1994年1月起,
并入离休退休费。
离休退休干部的防暑降温费、房租补贴(原住房补贴,下同)、政府特殊津贴、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的生活津贴,离休干部的公勤费、交通费、服装费、荣誉金、1至2个月离休费的生活补贴等,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部分离休干部按照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计发的每年1至2个月的生活补贴,从1994年1月起,以工资制度改革后的离休费为基数计发。
(五)退休志愿兵的各种补助补贴,并入退休费18.5元,保留福利补助25元、伙食补贴35元。1985年工资改革增加的生活补贴费,从1994年1月起,并入退休费。防暑降温费、房租补贴等,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五、地区津贴
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的地区津贴,均统一执行军队的规定。现享受地区性补助的人员,暂按1993年9月30日以前的地区性补助数额计发,待新的地区津贴制度出台后,再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六、审批手续
1993年12月31日以前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军人职业津贴等待遇,由所在地政府地区级以上管理部门审批(审批表式样见附5、6、7)。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参照附3确定。
七、经费开支
这次调整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所需经费,1993年10月至12月增加的经费和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1994、1995年的军人职业津贴、伙食补贴经费,从军费开支;由总后勤部分年度一次性拨给民政部门。从1994年1月起(其中退休干部、退休志愿
兵的军人职业津贴和伙食补贴经费,从1996年1月起),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开支。
武装警察部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随工资制度改革调整生活待遇,亦按上述规定办理。需武警部队开支的经费,由武警部队分年度一次性拨给民政部门。
八、其他
(一)1993年10月1日以后逝世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可按照本办法调整生活待遇,并按规定补发有关经费。
(二)被拘留或立案审查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现继续发给离休退休费的,可按照本办法调整生活待遇;停发离休退休费的,暂不调整生活待遇,待结案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的基数,按照附4的规定执行。
(四)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后,各项生活待遇均按军队统一的项目和标准执行,不再执行安置地政府规定的各项补助补贴。上述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各项生活待遇,由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商定,共同发文通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有关单位执行。
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调整各项生活待遇所需经费,当年(以发文时间为准)剩余月份的由军费开支,从第二年1月起,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解决。凡由军队和武警部队开支的经费,由总后勤部和武警部队拨给民政部门。
本实施办法,除已明确规定执行时间的项目外,其余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商财政部同意后统一解释。

附一: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标准表

单位:元/月
----------------------------------------
干部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 志愿兵级别 | 离休退休费标准
--------------------|-------|-----------
军委委员 | |一 级| | 700
-----|--------|-----|-------|-----------
大军区正职| |二 级| | 640
-----|--------|-----|-------|-----------
大军区副职|按大军区副职待遇|三 级| | 580
-----|--------|-----|-------|-----------
正 军 职| 按正军职待遇 |四 级| | 520
-----|--------|-----|-------|-----------
副 军 职| 按副军职待遇 |五 级| | 480
-----|--------|-----|-------|-----------
正 师 职| 正 局 级 |六 级| | 420
-----|--------|-----|-------|-----------
副 师 职| 副 局 级 |七 级| | 370
-----|--------|-----|-------|-----------
正 团 职| 正 处 级 |八 级| | 310
-----|--------|-----|-------|-----------
副 团 职| 副 处 级 |九 级| 七、八级 | 250
-----|--------|-----|-------|-----------
正 营 职| 正 科 级 |十 级| 五、六级 | 220
-----|--------|-----|-------|-----------
副 营 职| 副 科 级 |十 一 级| 三、四级 | 180
-----|--------|-----|-------|-----------
连职以下 | 科员以下 |十二级以下| 一、二级 | 140
-----|----------------------------------
|1.增加离休退休费标准包括职务、军衔和基础工资三部分。
说 明 |
|2.此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于增加离休退休费,不涉及其他待遇。
----------------------------------------

附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放军人职业津贴标准表

单位:元/月
---------------------------------------------------
| 退休志愿军 |军人职业
干部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
|1993.9.30前|1993.10.1后|津贴标准
-----------------------|----------|----------|-----
大军区副职以上|按大军区副职待遇|一、二、三级| | | 80
-------|--------|------|----------|----------|-----
正 军 职 | 按正军职待遇 | 四 级 | | | 75
-------|--------|------|----------|----------|-----
副 军 职 | 按副军职待遇 | 五 级 | | | 70
-------|--------|------|----------|----------|-----
正 师 职 | 正 局 级 | 六 级 | | | 65
-------|--------|------|----------|----------|-----
副 师 职 | 副 局 级 | 七 级 | | | 60
-------|--------|------|----------|----------|-----
正 团 职 | 正 处 级 | 八 级 | | | 55
-------|--------|------|----------|----------|-----

副 团 职 | 副 处 级 | 九 级 | 军龄29年以上 | 四级满10年 | 50
-------|--------|------|----------|----------|-----
正 营 职 | 正 科 级 | 十 级 | 军龄24至28年 | 四级满5年 | 45
-------|--------|------|----------|----------|-----
副 营 职 | 副 科 级 | 十一级 | 军龄19至23年 | 四级不满5年 | 40
-------|--------|------|----------|----------|-----
正 连 职 | 一级科员 | 十二级 | 军龄14至18年 | 三 级 | 35
-------|--------|------|----------|----------|-----
副 连 职 | 二级科员 | 十三级 | 军龄10至13年 | 二 级 | 30
-------|--------|------|----------|----------|-----
排 职 | 办 事 员 | 十四级 | 军龄6至9年 | 一 级 | 25
---------------------------------------------------
说明:此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于执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不涉及其他待遇。

附三: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按照相应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的办法
根据1979年总政治部《关于评定行政职务等级工作的通知》(〔1979〕25号)规定,各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院校教员,军事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干部,均评定了行政职务等级,一般分别评为排、正副连、营、团和副师职。在此之前已
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未明确行政职务等级。这次军队工资制度改革,中央军委确定,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按照同职级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对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和行政19级以下的离休干
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的标准,以不同时期的工资级别为基础,比照资历相当的职务等级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衡量确定。
一、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按照《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附后)所列工资级别对应的范围衡量确定。
各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一般团级单位最高为副营职,师级单位最高为正营职,军级单位最高为副团职,大军区级单位最高为正团职,总部机关最高为副师职。同等工资级别、军龄相当的这类机关退休干部,增加的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最高不得超过所在机关参谋、
干事、助理员、秘书最高编制职务的标准;其增加退休费的标准,也因所在机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行政17级参谋、干事,在军级机关工作的增加退休费250元,在师级机关工作的增加退休费220元。从上级机关调整下级机关工作后行政级别未作调整的,可在原上级机关行政
干部编制职务的范围内,确定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因部队精简整编,原所在机关等级难以确认的,可依据其军龄和工资级别,比照条件相当的退休干部确定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
退休的专业技术干部,原则上同机关干部统一衡量,确定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对资历比较深的,可不受所在单位行政干部编制职务等级的限制,按照《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所列范围确定。
在衡量确定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按照事务等级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时,还应与职务等级明确的资历相当的退休干部通盘考虑,保持基本平衡,以免出现新的矛盾。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后,地方政府和军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三总部有关规定,已明确职务等级待遇的,按已明确的职务等级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二、职务等级不明确的行政18级(含)以上的离休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规定享受的职级待遇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职务等级不明确的19级以下的离休干部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原则上按照退休干部的办法确定,低于正连职的按照正连职
的标准增加。
三、对这部分离休退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由地区级以上管理部门确定。对其中因情况复杂难以确定的人员,由地区级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商当地军分区或卫戍区、警备区政治部确定。
四、职务等级不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这次仅对应同职级在职干部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不涉及变更其他待遇。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
----------------------------------------
原工资级别 | 增加标准
----------------------|-----------------
65年5月前|65年6月至|72年5月至79| 退休费 | 军人职业津贴
批准退休的 |72年4月批|年底批准退休的 | (元/月) | (元/月)
| 准退休的 | | |
------|------|--------|-------|---------
| 14级 | 14级 | 370 | 60
------|------|--------|-------|---------
副团级 | | | |
| 15级 |15、16级 | 310 | 55
准团级 | | | |
------|------|--------|-------|---------
正营级 |16、17级|17、18级 | 250 | 50
------|------|--------|-------|---------
| |19级,60年前| |
副营级 | 18级 | | 220 | 45
| | 入伍的20级 | |
------|------|--------|-------|---------
| |20级,64年前| |
正连级 | 19级 | | 180 | 40
| | 入伍的21级 | |
------|------|--------|-------|---------
| |21级,62年前| |
副连级 | 20级 | | 140 | 35
| | 入伍的22级 | |
------|------|--------|-------|---------
正排级 | 21级 | 22级 | 140 | 30
------|------|--------|-------|---------
副排级 |22级以下 | 23级 | 140 | 25
----------------------------------------


|①原为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等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增
| 加退休费,总部机关的最高为370元。大军区级机关的最高为310元,
说 | 军级机关的最高为250元,师级机关的最高为220元,团级机关的最
| 高为180元。
|②资历比较深的专业技术退休干部不受本单位行政干部编制职务
明 | 等级限制,按此表的工资级别对应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③职务等级不明确的19级以下离休干部原则上亦按此表对应范围增加
| 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

附四:总后勤部财务部关于明确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的通知(摘要)(〔1994〕财薪字第0221号)
根据中央军委《军队工资制度改革方案》(〔1993〕13号)和总部有关规定,现将计发各类人员生活待遇的基数明确如下:
二、计发离休费用的基数
(一)基本离休费(下同)
1.离休时离休费: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基本工资。
2.离休后增加的离休费:1979年起实行、1985年6月底以前离休的干部享受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7月起实行的23元生活补贴费;1988年10月增加的30至40元工资;1989年10月、1991年5月、1992年3月、1992年7月、1992年
10月和1993年10月增加的离休费;按照总后勤部〔1993〕后财字第759号通知并入离休费的补助补贴。
(二)安家(易地安家)补助费
1.基本离休费。
2.地区津贴。
(三)生活补贴(即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每年增发的1至2个月工资)
1.离休当年为本人在职时最后1个月基本工资,从第二年起为每年1月份发放的基本离休费。
2.地区津贴。
三、计发退休费用的基数
(一)退休费(下同)
1.退休时退休费
(1)军官、文职干部
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和地区津贴,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按全额计发。
(2)编外干部
①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规定执行。
②未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编外时工资、编外后增加的工资、地区津贴,扣除现行军官、文职干部享受的基础工资数额后,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数额、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按全额计发。
(3)士官
军衔等级工资和地区津贴,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按全额计发。
2.退休后增加的退休费
1979年起实行、1985年6月底以前退休的干部享受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7月起实行的17元生活补贴费;1989年10月、1991年5月、1992年3月、1992年7月、1992年10月和1993年10月增加的退休费;按照后勤部〔1993〕后财
字第759号通知并入退休费的补助补贴。
(二)退休生活补助费
1.军官、文职干部
(1)基本工资: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2)地区津贴。
2.编外干部
(1)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规定执行。
(2)未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
①基本工资: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②地区津贴。
3.士官
(1)基本工资:按照现役士官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2)地区津贴。
(三)退休安家补助费
1.军官、文职干部: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2.编外干部: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3.士官: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四、计发牺牲、病故后6个月工资的基数
(二)离退休干部
1.离休干部:基本离休费、地区津贴、公勤费、交通费和荣誉金。
2.退休干部:退休费。
五、计发丧葬费的基数
(二)离退休干部
1.离休干部:基本离休费、地区津贴。
2.退休干部:退休费。
(三)军队供养的随军遗属
1.遗属定期生活补助费(不含各种价格补助、补贴)。
2.边远地区津贴。
(四)1955年前后复员、现为随军家属无工作的女同志
1955年前后复员、现为随军家属无工作的女同志生活补助费(不含各种价格补助、补贴)。
六、地区津贴的执行办法
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贯彻〈军队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1993〕后联字4号文件)规定,本通知中“地区津贴”,暂按1993年9月30日以前的地区性补助数额计发。
七、金额尾数的处理办法
按上述规定的基数计算后,各项费用一律保留到元,元后第一位小数“四舍五入”。
本通知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以往规定与此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表
--------------------------------------------------------
基 项 | 基本工资、离休费、退休费
|---------------------------------------
数 | 军官、文职干部 | 编外干部 |离休干部 |退休干部 |
|--------------|-----------|-----|-----|
范 |职务|军 衔|基|军龄|护龄|编外|编外|军龄|护龄|离休|离休|退休|退休|
目| |(级 |础| |教龄|时 |后增| |教龄|时 |后增|时 |后增|
围 | |别) |工| |津贴|工资|加的| |津贴|离休|加离|退休|加退|
费 用 区 分 |工资|工 资|资|工资| | |工资|工资| |费 |休费|费 |休费|
----------------|--|---|-|--|--|--|--|--|--|--|--|--|--|
离 休| 离 休 费 | | | | | | | | | | ★| ★| | |
|-----------|--|---|-|--|--|--|--|--|--|--|--|--|--|
|安家(易地安家)补助费| | | | | | | | | | ★| ★| | |
|-----------|--|---|-|--|--|--|--|--|--|--|--|--|--|
费 用| 生 活 补 贴 | | | | | | | | | | ★| ★| | |
----|-----------|--|---|-|--|--|--|--|--|--|--|--|--|--|
| 退 休 费 | %| % |★| ★| ★| %| %| ★| ★| | | | |
退 休|-----------|--|---|-|--|--|--|--|--|--|--|--|--|--|

| 生活补助费 | ★| ★ |★| ★| ★| ★| ★| ★| ★| | | | |
费 用|-----------|--|---|-|--|--|--|--|--|--|--|--|--|--|
| 安家补助费 | | | | | | | | | | | | ★| ★|
----|-----------|--|---|-|--|--|--|--|--|--|--|--|--|--|
牺牲病故| 去世后6个月工资 | ★| ★ |★| ★| ★| ★| ★| ★| ★| ★| ★| ★| ★|
|-----------|--|---|-|--|--|--|--|--|--|--|--|--|--|
费 用| 丧 葬 费 | ★| ★ |★| ★| ★| ★| ★| ★| ★| ★| ★| ★| ★|
----------------|---------------------------------------
|①表中“★”表示可按全额计发的项目;“%”表示按照规定比例计发的项目。
|②执行军官、文职干部现行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
| 的有关规定执行。
|③“离休时离休费”指其在职时计发的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离休后增加的离
| 休费”指1985年以来,在职干部历次调整工资标准时,离休干部增加的离
| 休费(详见《通知》)。
|④“退休时退休费”指其退休时,按百分比和全额计发的退休费之和;“退休后
| 增加的退休费”指1985年以来在职干部历次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干部增

说 明 | 加的退休费(详见《通知》)。
|⑤“编外时工资”指1988年9月30日以前列入编外,从1988年10月1
| 日起执行的编外干部工资表工资(不含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编外后增
| 加的工资”指其在军官、文职干部历次调整工资时增加的工资(详见《通知》)。
|⑥在计发编外干部退休费时,应在“编外后增加的工资”中扣除现行军官、文职
| 干部享受的基础工资数额后,再按规定的比例计算;基础工资数额按全额计发。
--------------------------------------------------------
------------------------------------
| | | | | |
--------------| 地区津贴 |公|交|荣|遗属|55年
士 官 |退休士官 | | | | |定期|复员
--------|-----|--------|勤|通|誉|生活|女同
军衔|基础|军龄|退休|退休|边远|地区|艰苦| | | |补助|志补
等级| | |时 |后增|地区|附加|地区|费|费|金|费 |助费
工资| | |退休|加退|津贴|津贴|补助| | | | |
|工资|工资|费 |休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五:军队离休干部增加离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
姓 名| | 原部职别 |
---|------|---------|------------------------
职 级| | 入伍(含参加 | | 批准离休 |
待 遇| | 革命工作)时间 | | 时 间 |
---|-----------------------------------------

呈 |
| 根据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
报 |〔94〕财社字第19号文件规定,该同志每月按同职级在职干部职务、军衔、
|基础工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费 元。增加军人职业津贴 元。
单 |合计增加 元。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

位 |
| (盖章)
意 |

见 | 1994年 月 日

---|-----------------------------------------

批 |
准 |
单 | (盖章)
位 |
意 |
见 | 1994年 月 日

---|-----------------------------------------
附 注|
---------------------------------------------

附六: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
姓 名| | 原部职别 |
---|------|---------|------------------------
职 级| | 入伍(含参加 | | 批准离休 |
待 遇| | 革命工作)时间 | | 时 间 |
---|-----------------------------------------
| 根据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
呈 |〔94〕财社字第19号文件规定,该同志每月按同职级在职干部职务、军衔、
|基础工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费 元;按原工资(除军龄工资外,为
报 | 元)计发的退休费由 %提高到 %,增加 元;军龄工资(
|元)由 %提高到100%,增加 元;增加军人职业津贴
单 | 元。共计每月增加 元。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

位 |
| (盖章)
意 |

见 | 1994年 月 日

---|-----------------------------------------

批 |
准 |
单 | (盖章)
位 |
意 |
见 | 1994年 月 日

---|-----------------------------------------
附 注|
---------------------------------------------

附七:军队退休志愿兵增加退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
姓 名| | 原部职别 |
----|------|---------|------------------------
原薪金 | | 入伍(含参加 | | 批准离休 |
级别 | | 革命工作)时间 | | 时 间 |
(档次)| | | | |
----|-----------------------------------------
| 根据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
呈 |〔94〕财社字第19号文件规定,该同志每月增加退休费 元;按原薪
|金(除军龄薪金和伙食费外,为 元)计发的退休费由 %,提高到
报 | %,增加 元;军龄薪金( 元)由 %提高到100%,增加
| 元;伙食费为基数计入退休费的部分全额扣除,减少 元;增加军
单 |人职业津贴 元。共计每月增加 元。从1993年10月1日
|起执行。
位 |

意 | (盖章)

见 |
| 1994年 月 日

----|-----------------------------------------

批 |
准 |
单 | (盖章)
位 |
意 |
见 | 1994年 月 日

----|-----------------------------------------
附 注|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转发市计委、市物价局拟订的《天津市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实施办法》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计委、市物价局拟订的《天津市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实施办法》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计委、市物价局拟订的《天津市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实施办法
一、为解决我市长期存在的办电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决定在原国家统一征收电力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每度电再增加征收二分钱,作为天津市电力建设专项资金。
二、征收范围
增加征收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的范围是:凡由天津市电力局供电并收取电费的所有企业(河北省任丘市除外),包括中央在津企业,乡镇企业,村办及集体、个体企业,“三资”企业,部队及学校事业单位办的各类企业。
下列各项免征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
(一)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二)农业排溉用电,于桥水库库区工副业用电;
(三)市、区、县财政经费开支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及部队用电;
(四)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事业用电;
(五)企业出资购买用电权、电力债券兑现电量;
(六)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
(七)发电厂、送变电站自用电。
三、征收标准
征收标准为每度用电二分钱,即与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开征的电力建设资金(每度用电量二分钱)合并征收每度用电量四分钱。
原对煤气、自来水企业每度电征收一分钱,这次增加二分后,每度用电量合并征收三分钱。
生产化肥(含合成氨)、烧碱、黄磷、电石、铁合金用电,每度用电量减半征收一分钱。
征收电力建设资金的用电量包括国家统配电量、市分配的集资电量、新机电量及超计划用电量。
四、征收办法
电力建设资金由天津市电力局随电费一并收取,单开收据,按月结算,实行■售用电的县,由当地供电部门随电费收取后,按月上交天津市电力局。天津市电力局按月划拨到专立帐户。
五、资金的使用与电力、电量分配
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电力建设。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实行有偿使用。利率按建设银行基建贷款办法执行。收回的本息、利再投入电力建设。使用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的电厂,其所发电力、电量由天津市计委统一平衡后纳入计划。
六、资金的监督管理
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和使用要接受财政部门监督,纳入审计范围。
天津市电力局按月向天津市人民政府报送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结算、划拨情况及报表,于每月二十日前将上月征收的资金划拨到专立帐户。
电力部门代征的天津市电力资金,按年征收总额提取千分之二的手续费。
七、税收
天津市电力建设资金按国家规定免征各项税收。
八、本办法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九、本办法由天津市计划委员会负责解释。



1993年12月15日

安徽省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 物价


安徽省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
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 物价局等五部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及时掌握房屋变化和产权变动情况,依法保护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城镇管理,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市、县、建制镇、独立工矿区范围内全民、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各类房屋。
第三条 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房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二)负费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和转移变更登记。
(三)实施对城镇房地产平面图测绘和房屋普查。
(四)负责城镇房屋产权产籍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统计、管理和开发利用。
(五)监督指导单位房屋产权产籍管理业务;并根据需要随时检查验收,调解产权纠纷;查处产权转移、变更中的违法行为。
第四条 房屋产权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各项权能,但不得利用房产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或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产权管理
第五条 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必须凭证管理,并受法律保护。
(一)全民所有的房屋,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授权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在授权范围内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授权单位转移国有房屋时,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并经当地房管部门审批;批准转移的国有房屋按国家、
省有关规定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当地市、县房管部门审核,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二)集体所有的房屋,属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组织所有,集体组织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三)私有房屋是公民个人所有,产权人依法享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四)军队和涉外房地产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无人继承或无人受遗赠的私有房屋,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按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审理确认财产无主后,依法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收归国有的,由当地房管部门接管。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第七条 房屋产权人下落不明,又无合法代理人或所有权不清的,房管部门应公告限期认领或限令使用人补交证件,逾期无人认领或使用人拒绝补交证件的,由房管部门代管,代管期限五年,代管期满后仍无人认领的房屋,按法律程序收归国有。
第八条 房屋共有权人之一欲出售、出租或抵押等自有份额的房产时,在同等条件下,共有权人有优先权。
第九条 房屋产权(所有权)发生变更时,承受人须在契约成立三个月内向当地财政部门办理契税的纳(免)手续,领取纳税(或免税)凭证,逾期不办者,要加收滞纳金。
第十条 城镇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所有,房屋所有权转移时,其土地使用权随之转移,土地管理部门应凭房管部门核发的产权证件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权证。
第十一条 市、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房屋产权证》《房屋共有权保持证》、《房屋他项权证》是唯一的合法凭证,严禁涂改和伪造,如有遗失或毁坏应登报声明作废,并向当地市、县房管部门申请补发。

第三章 登记制度
第十二条 在城镇范围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个人均应向当地市、县房管部门申请登记,并按下列规定交验证件,领取《房屋产权证》。
1、原有的房地产证件和房地产平面图;
2、新建、翻建、扩建的房屋,提交批准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拆迁许可证和施工图纸;
3、调拨、接管的房屋,提交批准文件,调拨、接管文据或协议书;
4、购买的房屋,提交对方的房屋产权证、购买房屋合同以及其他购买房屋的凭证;
5、交换的房屋,提交双方的房屋产权证,交换协议书或主管机关批准书;
6、受赠的房屋,提交赠与人的房屋产权证和赠与书;
7、继承的房屋,提交房屋产权证、继承证件;
8、分割的房屋,提交原房屋产权证、分家析产协议书、分割笔据;
9、拍卖的房屋,提交原房屋产权证、拍卖协议书;
10、提交与确认房屋产权有关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判决书,落实私房政策发还产权通知单;
11、凡以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分割、抵押、拍卖等方式获得的房屋,均需提交当地房地产交易管理所监证证明。
12、因继承、赠与、分家析产、抵押、拍卖所得房屋,如当事人双方约定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该房屋事项必须办理公证的,应提交公证书。
13、涉外房产,申请房屋产权登记或转移变更登记,除交验上述有关取得房屋产权的证件外,还应提交本人国籍和职业证明,委托代办登记的委托证件,文书应经公证,在国外办理的公证文书须经中国驻该国的使顿馆认证。
第十三条 房屋产权登记后,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变更的,产权人应持有关证件,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1、房屋发生买卖、转让、交换、赠与、继承、分割等,应在行为成立三个月内申请办理交易立契过户手续和产权转移登记。
2、房屋结构改变、面积增减,以及产权人更名等,应在三个月内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3、新建房屋应在竣工后三个月内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4、房屋发生拆除、倒塌、灭失,应在一个月内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缴销原产权证件,逾期未办者,原证公告作废。
第十四条 公民个人申请房屋产权登记,必须使用户籍姓名,不得使用别名,化名。
法人申请房屋产权登记必须使用单位全称,不得使用简称。
第十五条 违章建筑的房屋。产权有争议的房屋,不予办理产权及转移、变更登记,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设定抵押等他项权利的房屋。申请他项权利登记或办理他项权利变更注销手续,由房屋产权人与他项权利人凭交易监证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

第四章 产籍档案
第十七条 产籍管理是房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房屋产籍档案属于专业档案,是国家档案的一部分。市、县房管部门应加强产籍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 凡证明房屋产权归属的文件、契证、资料、卡片、图纸等均是产籍资料,要正确的鉴定整理分析,科学地立卷建档,使图、挡、卡、册与实际相符,保持其完整性、准确性,逐步实现产权产籍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第十九条 房屋产权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房屋产籍档案,负责向市、县房管部门申请办理产权产籍变更手续。业务上接受当地房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条 产籍档案长期保存,产籍资料因故灭失时,应迅速依有关资料补制或由原登记人补报。房屋的注销资料,从注销之日起满20年的可销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没有领证的房屋,国家不承认其所有权,不得进行买卖、租赁、交换、转让、拍卖、继承、分割、赠与等,规划部门不批准其房屋翻建、改建、扩建,国家建设征迁时其房屋按违章建筑处理,不予补偿,用于生产经营的,工商管理部门不为其办理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 房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严重失职、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索贿受贿或侵害房屋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应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房屋产权纠纷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当事人选择房管部门调解或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申请房屋产权登记及权属变更登记,由权利取得人按规定缴纳登记费,登记费按以下标准收取:
1、私有房屋按处收取,建筑面积五十平方米以下的每处收费10元;51-100平方米的每处收费15元;100-200平方米的每处收费20元;200平方米以上的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0.16元收取。
2、公有房屋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0.16元收取。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减半缴纳。
第二十五条 通过房地产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房屋,按规定交纳交易市场管理费,其产权转移免交产权登记费。
第二十六条 登记费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1、登记收件;
2、申请书、墙界表、档案袋、卡、夹及各种资料复制费;
3、现场勘察、丈量、测绘、制图;
4、产权审查;
5、绘制权证及权证工本费;
6、产籍资料柜、计算机等产籍资料管理仪器;
7、办公费用;
8、登记发证人员工资、差旅、医疗、劳保费等。
所收费用属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收费机关应到当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亮征收费,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收款收据”。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省内原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可制定实施细则,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厅、物价局等部门分别按各自职员范围负责解释。




1992年3月8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